RFID的发展绝对是快速而且稳定的,由于它具有的特点,所以在很多行业都将会应用到它。可是,它虽然厉害,大家知道RFID是怎么一回事吗?它防伪的基础又是什么呢?这边跟大家来详细的解剖一下。 部署和使用RFID系统,关键问题之一是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识别各个标签(Tag),而攻击者无法对这些标签进行任何形式的跟踪。到目前为止,设计安全、高效和低成本的安全机制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。基于密码技术的RFID安全机制分为静态ID和动态ID。好的安全机制必须解决动态ID的“数据同步”问题。
基于可证明安全性理论和方法进行安全协议设计和分析,制定相应的安全模型是很好的选择。要解决RFID可追踪性安全问题,必须针对RFID各层来整体解决,任何一个单层面的解决方案都是不全面的,都有可能导致RFID系统出现明显的安全弱点和漏洞。同时,确保安全性还应综合考虑可扩展性、可管理性和系统开销等问题。安全的RFID系统应跨越保密性、信息泄露和可追踪性三大门槛。充分结合物理方法和密码方法来保证安全性。设计安全、高效、低成本的使用RFID安全协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,既有应用环境与RFID设备特殊性和局限性因素,也有与国际相关标准兼容问题。采用可证明安全理论来设计和分析RFID安全协议,提出适用于RFID系统环境的协议模型,对于设计和分析安全的RFID协议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。
目前,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,与RFID相关的应用也大量涌现。但是,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RFID的安全性问题也开始凸显。用加密的方法来破解RFID安全性难题是一个办法。不同的加密算法复杂程度不同,对硬件性能的要求也不同。而采用不同的硬件,直接导致在保证安全性的过程中成本投入的大小。
在选择加密算法时,应综合RFID频率、调制和编码等各种因素,以整体的视野选择最合适的加密算法。同时,RFID有不同的应用领域。在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中,使用者对RFID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。这时候应采用最先进的加密算法,并可以配合相应的动态Tag技术或附加加密设备。而在日常应用中,很多信息是可以公开的,没有必要花很大成本去保证此类信息的所谓“隐私”。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消费品,比如某些特殊药品,则应区别对待。
一而言之,加密手段为解决RFID安全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看似传统但却合情合理的方向。同时,也应该看到,虽然目前存在为数众多的加密协议,但是这些协议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。 RFID在对个人或者企业的保护方面确实有着惊人的能力,这也是很多行业需要RFID的原因了。
|